雍正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整个清朝的科举制度一样,没什么太大改变。
每科的状元、榜眼、探花、传胪分别为:
雍正元年癸卯恩科:于振、戴瀚、杨炳、张廷珩(张廷玉之弟);
雍正二年甲辰科:陈悳华、王安国、汪德容、汪由敦;
雍正五年丁未科:彭启丰(康熙十五年丙辰科状元彭定求之孙)、邓启元、马宏琦、邹一桂;
雍正八年庚戌科:周澍、沈昌宇、梁诗正、蒋溥(大学士蒋廷锡之子);
雍正十一年癸丑科:陈倓、田志勤、沈文镐、张若霭(张廷玉之子)。
大略看:
秀才——按等第相当于初、高中毕业生;
举人——按等第相当于大学专、本科毕业生;
进士——按等第相当于硕士、博士(含成就大的博士即博士后);
状元榜眼探花,作为进士,是佼佼者,相当于也是有大成就的博士,院士之类的,或获得过重要国际大奖的某学术领头人及高等级专家。(大略而已,不必斤斤计较。)
古代科举考试三年才举行一次,状元榜眼探花的殿试前三名,皇帝亲点,所以我认为应该是中科院院士级别的。进士可以直接翰林院,所以不低于博士。举人是可以补缺知县的,知县是县委书记县长加县***院长加各种权力,所以举人是相当厉害点,现在的大学生挂职锻炼都是从村官开始的,我认为举人至少相当于985、211大学生吧。过去的秀才和现在的一般大学生一样,需要自谋职业,到县里应聘个师爷、文书,街头替人写个状子、家书,或者办个私塾教学生。下面的童生没有功名,算高中毕业吧。至于上两年私塾的就算小学初中毕业2024了,村里记个帐写个对联啥的。
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先要捋清古代读书人进阶的基本顺序。
古代最初级的就是童生,需要通过县试、府试才能取得。童生通过省里的科试(也称院试),称为生员,这时方才是秀才及第,算是有了功名。
秀才的第一名称为案首,一个读书人如果有了秀才的功名,他就具备了参加乡试考举人的资格,也有了开设私塾教书育人的资格;秀才没有做官的资格,没有俸禄,但可以免除一些赋税、徭役,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,算是正式踏入士大夫阶层;秀才上公堂见县官可以不用跪拜,有向地方官的建议权,惹上官司也不能轻易上刑,只有割除秀才功名后才可抓人施刑。秀才分为三等,成绩最好的称“廪生”,可入县、府学院学习深造,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;其次称“增生”,不供给粮食,“廪生”和“增生”是有一定名额的;三是“附生”,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,一般不被推荐参加乡试。
秀才通过乡试,就成了举人。乡试由省里组织,但主考官由朝廷委派主持,三年举行一次,一般在秋天进行,因此也称“大比”或“秋闱”。通过乡试的人就是中举了,就成了举人,第一名称解元,第二名称为亚元,第三、四、五名称为经魁,第六名称为亚魁。举人除了享有秀才的优惠特权外,已具备了做官的资格,并享有了一定的俸禄,社会地位就更高了。中举后就具备进京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会试了。举人进京参加会试,朝廷给予路费盘缠,并为其提供车辆。举人进京赶考,所经地方有为其提供食宿保卫的责任。
举人通不过会试或不想去进京赶考,可以作为候补官员,一旦一些地方出现职位空缺,举人可以来补缺,最高可补做知县,但一般都是最低级官职。有些举人为了能尽快得到补缺,就到一些官府做幕僚,以便及时掌握哪里有了官员空缺的信息,好去补缺。清末名臣左宗棠就是举人出身,先给人做幕僚,后补缺进阶的。因为不是进士出身,左宗棠也是终生遗憾,在做到巡抚一级时,尚且心有不甘,还向慈禧太后嚷嚷着要去参加会试。
没有中举但很优等的生员,可被安排到国子监继续深造,经考核合格后,可作为副榜贡生,既可继续参加会试考试,也可在职位空缺时补充为官员。清朝康熙皇帝时的大清官于成龙,就是以副榜贡生进阶的。当时清军刚入关不久,官员空缺很多。于成龙倍感朝廷天恩,因此终生廉洁勤政,报效朝廷。